摘要:好书发现者曰:跟随周开庆先生,看民国时的华南人文与风光。如果你喜欢有趣的、不常见的历史资料,请关注我,我会每天坚持发掘出那些快要淹没在时间烟尘中的历史文章。如果你喜欢本文,请点赞、评论、转发。桂山之游桂林可以说是“在山水之间”的都市,无论城...
好书发现者曰:跟随周开庆先生,看民国时的华南人文与风光。
如果你喜欢有趣的、不常见的历史资料,请关注我,我会每天坚持发掘出那些快要淹没在时间烟尘中的历史文章。如果你喜欢本文,请点赞、评论、转发。
桂山之游
桂林可以说是“在山水之间”的都市,无论城内城外,到处都有值得欣赏的山水,但以时间短促的关系,只能择要游历。在我到桂林的第二日即九日的下午,我便约同友人,作桂山之游。
桂山在城的东北隅,三峰连属,前仆后继,相传山上多桂树,故名。又以山石层层横断,如积叠锦彩,所以又名叠彩山,桂林风景所谓“叠彩和风”即是这里。
我们到了山脚,便沿橙道而上,约几十步,到一亭,亭悬“叠彩山”三字。再上为一寺院,入山门,一碑屹立,上刊“常熟瞿忠宣江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,道光庚子抚粤使者章钜立石”二十余字,查瞿公名式耜,张公名同敞,均明朝末年的大臣,同事桂王,清顺治七年两公同守桂林,城破,为清定南王孔有德所执,劝其投降不从,劝其为僧亦不从,乃把两公加以幽禁。两公隔室相处,天天赋诗唱和,共得诗百余首。如此经过了四十天,遂遇害于叠彩山下,“忠宣”和“忠烈”是后来清朝所赐的谥,两公杀身成仁,从容就义,其一种为国牺牲的精神令人在几百年后犹不胜景仰,我们到了这里都不禁肃然起敬。
从立碑处右上为佛寺大殿,但佛像已撒,殿前有小楼三间,殿左亦有一楼曰披云楼。此楼背负桂山,山势成一个削壁,山脚直靠漓江之滨,漓江从后面流来,绕楼作半园形,隐没于丛山里。江外是一片平原,树林屋舍,点缀其间,平原外屹立无数小峰,作诸种情态,与江流相映,奇景人叫绝。楼前稍远处,一峰挺秀,仪态万方,那便是中山公园里的独秀峰。楼上有人卖茶,我们便在那里坐了一会。
大殿后有洞曰:北牗,又俗称风洞,宽广二丈余,壁上多石刻,洞旁并设有椅桌等物。此洞经曲径直通山后,山后那个洞较前洞更大,洞外与一亭廊相接,从洞壁沿小径而上,又得一洞曰太极,沿此而右,两亭并立,由这里外望。左边一带丛峰,翠色欲流;右边枕着漓江,水色深碧。江外稍远处,一山隐然掩卧,和周围诸山迥然不同,那便是尧山,为桂林全境唯一的土山。这里的景色,与披云楼所见又别有一番风韵。
北牗洞虽是曲折,而空气极为流通,游人到此,每生“高处不胜寒”之感。一到夏天,桂林人士,到此来游宴,为桂林避暑的唯一胜地。
七星山之游
七星山在桂林城的东边,隔城约有两三里。
到桂林后几天的微雨,阻人不少的游兴。十四日的下午,天气开朗。便决定一个人到七星山去独游。
离开寓所,先到东门,约几十步即到了漓江的江边。渡过浮桥,走上对岸的水东街。浮桥是几十只船所结成,盘以铁缆,上架木板,以通往来行人。桥旁满靠木船,立桥心四望,江水从伏波山旁流来,又向象鼻山边流去,碧水青山,互相辉映,别有一番风韵。沿水东街东行,不久到了天杜桥,桥共九洞,旧名嘉熙桥,俗称“花桥”,桂州风景所谓“花桥烟雨”便是这里。桥侧小溪涸浅,桥下已完全没有水,成了一个菜市场。过桥后再经街市左转约半里,即到了七星山的脚下。
七星山共有七峰,形如北斗。山半胜景,以普陀山、栖霞洞、月牙山、龙隐岩等为最。普陀山又名栖霞山,上有栖霞寺,“栖霞晚照”也是桂林的风景之一。寺在山半,绕山脚行上石级几十步即到。后为寿佛洞,其前面则是丛翠堂、挹秀轩。丛翠堂前有古木几十株,岩下一曲清溪,缓缓流过,景色极幽静。堂内楹联很多,其一为先生所撰文云:
“城东佳境,常绕梦魂,叹半世飘零,遂与名山成久别。
岭表旧都,屡经离乱,望故乡英俊,共筹长策致升平”
联后并有跋云“民国七年夏,偕诸友桂林讲学。别故乡三十年,此为归来之第一次。俯仰今昔,感慨不胜,书此联于普陀山以记之。邑人马君武。”马先生的书法,原来很有名,这一付对联的写作都可谓不错。此地游人不多,只有一个算八字的人在那里。走了几里路,稍有倦意。因即坐下同他闲谈。他已经是将近六十岁的人了,自称是“时代落伍的老朽”,他说地方上对于他们这一行的人,常常要加以取缔,他本人无心再干,但自己的儿子,虽然长成,能够做工找钱,却不再来管他这老头了,他如不干便要饿肚子呢。言下很为悲感。我同他谈了几分钟,安慰他一番便离开丛翠堂。转右穿过古霞洞,到了七星殿。
古霞洞亦即四仙岩,进出口均很宽大,因洞不深,所以内面仍有阳光,可以通行。洞内石钟乳很多,作诸种形态,晶莹可爱。出洞口,右边一亭壁立,曰壁立亭,右左石刻很多,绕亭右行,不几步即到了七星岩。岩上亦多题咏,岩下为一大石室,沿梯而下,宽广可容百余人。向右望,即深暗不可测。这里有导游的人,据说他们一共有十六个人,每日所得,大家平分,每人每天可分钱几角。他们各持洋油简,燃火前行,一面便为游人解说,全洞约长里半,渐走渐小,直到那一端,才又渐渐的大起来。全洞到处均是石钟乳,千形百态,导游者就其形态一一解说,据他说,那里简直是一个神仙境地,某处是头门,某处是二门三门,某处有飞龙镇守,某处又是金钟玉。就他所指的地方看去,纵然不十分相像,然而却也妙趣横生。洞中高处有几十丈,低处则游人便要屈身而行。此外尚有水池二三处,据说还有一条阴河,“上通贵州下通广”,我在洞里走了将近二十分钟才走出洞口。内面的空气似乎较为稀薄,所以微微的使人倦闷。
出洞口稍憩,饱吸新鲜空气,精神为之一振。便又沿路绕到月牙山,山在龙隐岩北,井不甚高,但山巅一峰端直如剑,所以又称剑山。半山之间,石崖宽平,好像初月,故名“月牙”。庙即在其前,有丛桂楼、飞霞阁和倚虹楼等,眺四周山色,都来眼底。楼下古树三五,小溪一曲,横绕其前,风景清幽。桂林风所谓“月牙波影”便是这里。由寺转左,沿石级曲折而下,便到了龙隐岩。石级为最近所修,以往并不相通。岩原没入小溪中,须从花桥泛舟始可游历。现则江水涸浅,两面均可来往。岩为一大洞,洞的两门,其高均约百尺,洞长约几十丈,顶有龙纹石,中空而纹理天矫,恍如龙形。壁上题咏很多,有人题“破壁飞去”四字,其意既指此龙形之纹迹。岩外的摩岩石刻,最著的要算狄青等“平蛮三将题名”碑。刻于宋朝,字迹完好。
离龙隐洞西行不远有一小屋,无后墙,是靠着山岩建起来的,岩上的石刻题记也很多,著名的“元祐党籍碑”便在这岩上。这块碑,据说是用蔡京写刻拓本翻刻的,故字迹挺秀可爱。蔡京当时陷害忠良,把司马光、文彦博、苏轼等认作“奸党”,也未始不快意于一时,然而千秋定论,忠奸的分判,固丝毫不爽。可见一个人如不从正义公理方面走,纵然能顛倒是非于一时,但怎能欺骗后世呢。看到了这一块碑,我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。
在这里徘徊了一阵,时间已经不早,我便沿着小溪到花桥,仍从旧路走回寓所。
山水甲天下的桂林
桂林在秦时置桂林象郡,汉晋南朝隋均名始安县。唐初未改,至贞观八年,始易称临桂县,为桂州府治,五代及宋元均沿之,明属桂林府治,为广西省会,清因之,民国成立,废府改为今名,而移省会于南宁。今年十月省会又由南宁迁到这里。
位于桂林的广西省政府
桂林是以“山水甲天下”闻名的,以桂林城市而论,其山水风物实有他处所不及的地方。整个市面,可以说都是包围在山和水里。城东傍着漓水,隔浮桥与水东街相望,城西以及城北,均有小溪或池塘。假如稍加连接,则全城便均处于“水中央”。此外,城内的池塘亦不少,市政当局正在加以疏通,使其联成曲折的湖池。在山景方面,独秀峰挺立城中,孤峰秀峙,突兀峥嵘,有读书岩、太平岩、雪洞等名胜。城东北则有桂山。城北有镇南峰,城西北有景华洞,城东对岸有七星山,城南对岸有象鼻山。无一不是山峰奇秀,岩石玲珑。桂林市居处于如此清奇的山水之中,其风景自然为他处所不及了。
至于市内的街道均作十字形,街房建筑,多为木料,大约是这一带产木尚多的原故。商业中心在桂南路、桂东路一带,而军政机关则集中于皇城。因为市面不宽,所以从省会迁入后,无论办公地点或私人住宅均感到缺乏,房租方面亦有相当的提高。现市政当局正在奖励人民建筑房屋,定出了奖励的办法。
这里已完全是国语的地带,用粤语讲话的人似乎很少,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广东与广西的东南部也不相同,与其说他富于南华的情调,倒不如说他更接近于华中或华北。因为这里是自来北方政教文物南下的中心,故其深染北土的风习,也是当然的道理。
这里的文化,较之广西各地均属发达,又以历来在政治上军事上尚无十分剧烈的变化,所以一切文化古迹籍得保存。因此桂林之在广西不独是一个风景区,也成了文化区了。
自从省会迁来这里以后,当局对于桂林市的建设,已经着手规划,于此可见其前途的发展,是很有希望的。